第28章 一百万对十万,优势在我!
当救援队赶到事发现场之时,李玉龙除了眼睛之外,整个身子已经完全陷入了沼泽之中。
救援队与随后赶来的楚云飞、张大彪两人齐心协力,终于将李玉龙给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经过抢救之后,李玉龙最终脱离了危险,醒了过来。
本来,众人以为这场自行车赛事就要没有个结果时,朱靖堂却宣布臧纡青的朱雀团获得了冠军。
他坚信,军人这个词不仅仅是对个人勇气的赞美,更是对集体精神的最高礼赞。
一个军人,如果只关注眼前的战功,而忽视了身边的伙伴,那他便失去了军人的灵魂。
战友间的信任和扶持,是战斗中不可或缺的力量,缺少了这份力量,等待他们的只有毁灭。
臧纡青、李玉龙、楚云飞、张大彪四人,在朱靖堂的话语中,纷纷低下了头,陷入了沉思。
他们回忆起曾经的光辉岁月,再想到之前的互相埋汰,只觉得自己惭愧无比。
他们差点忘记了作为军人的荣耀。
从此以后,四人虽然偶有斗嘴,却再也没有发生过互相拖后腿的行为。
他们齐心协力,共同为了大明江山、为了大明的百姓而战。
时光流转至现在,随着朱靖堂一声令下,全体军人精神焕发,热血沸腾。
他们怀揣着收拾旧山河的梦想,这一百五十多年来一直深藏在每个大明人心中的愿望,即将在他们手中得以实现。
按照朱靖堂与内阁的商议结果,大明的军队将分派至两个战区。
大明第一、第三、第四军与玄武团组成第一集团军,总兵力为46500人。
朱靖堂御驾亲征,就任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前往长江前线与北清对决。
梁启超自告奋勇,作为参谋兼随军记者与朱靖堂同往。
第五至第七军组成混编第五军,与第二军以及青龙团组成第二集团军,总兵力28000人。
林则徐就任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前往云南至安南前线作战。
第八军与国民警卫军及白虎团,共计12000人,负责驻守南京,以防有变。
国民警卫军,是由大明御林军与锦衣卫中的骁勇之士联合组成的。
而陆瑾在临时授勋中将后,成为了第一任军长。
而剩余的锦衣卫则独立为大明中央情报局,陆瑾将军兼任局长,继续为国家安全事业贡献力量。
最后,朱雀团将随北洋海军一同前往东海执行作战任务,他们将携手并肩,共同捍卫国家的海洋权益与安全。
这两年来,北洋海军同样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经的旗舰“共和号”,早已变回了一艘兢兢业业的护卫舰。
如今的北洋海军实力更为强大,拥有10艘战列舰、55艘护卫舰。
这种规模不止在亚洲傲视群雄,甚至在列强之中也能占有一席之地。
而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继承了“共和号”之名的主力战舰。
它是世界上第一艘带实验性质的铁甲舰,采用了蒸汽动力。
其所拥有强大的防御能力和战斗力,成为了北洋海军的骄傲。
此时,北洋海军共计官兵一万余人,其中海军陆战队成员七千余众。
海军司令一职,依然由关天培稳坐钓鱼台。
大明的军队调度令东南亚一带风云变色,局势愈发紧张。
北清、日本、朝鲜、缅甸、暹罗五国闻风而动,纷纷在国内下达了总动员令。
一场前所未有的战事犹如狂风巨浪,即将掀起波澜。
朝鲜、缅甸与暹罗纷纷动员兵力,共计约20万余人。
日本则动员了10万武士及25万足轻,实力不容小觑。
北清方面,20万八旗兵及30万绿营兵整装待发,展现出强大的军力。
五国调动的总兵力竟然高达百万之众!
可见此次五个国家倾巢而出,几乎把所有能调动的兵力全部都调动了。
他们对大明强军的畏惧之心,竟已到了如此地步,令人不禁感叹。
在战前,五国代表齐聚北京,召开联合会议,共同商讨对明战事。
经过三天三夜的激辩,他们制定了整体战略部署:
北清的主力将驻扎前线,与明军正面抗衡,以牵制明军主力;朝鲜则作为仆从军负责从旁策应。
缅甸与暹罗则主要负责在南方对大明进行袭扰。
五国皆深知大明海军之强大,纵使联手亦难以匹敌。
于是,各国纷纷将舰队指挥权拱手相让,托付于日本幕府,期待由其统一调配,共同抵御大明海军的凌厉攻势。
他们精心策划的策略是将舰队拆分成数十支小分队,轮番袭扰大明沿岸及商船,企图以这种牵制战术使北洋海军疲于奔命。
一旦寻得任何可乘之机,幕府主力便迅速出动,登陆大明内部,瓦解其补给线。
如此一来,大明军队便会不攻自破。
道光帝对自己的计划充满了信心,他似乎已经看穿了未来的走势。
这招还是向你学来的呢,不知你又要如何应对呢?
大明的共和帝,朱靖堂。
众人似乎已经预见到了大明即将遭遇的惨败,他们甚至开始争论战后如何瓜分利益。
经过多轮谈判,最终达成以下协议:
安南国复国后,暹罗和缅甸将分别接管其南北两地,实质上成为了两国的傀儡国。
朝鲜作为清廷的忠诚仆从,自然没有资格提出任何要求,仅仅是在战后待遇上稍有改善便心满意足。
幕府则要求占据台湾,以进一步拓展其在印度尼西亚的势力范围。
而北清方面,其野心则是吞并整个大明王朝。
尽管其他三国对这个方案颇感不满,但在清廷的强大压力下,他们也无可奈何。
于是他们打算暂且搁置争议,毕竟当前首要任务还是集中力量应对与大明的战争。
面对五国联军的百万雄师,大明仅以区区十万之众迎战。
这场战争的悬殊程度令人窒息,任何人都难以承受。
然而,朱靖堂却似乎对此毫不在意,仿佛胸有成竹。
究竟朱靖堂能否在如此艰难的局面中寻得一线生机,成功扭转乾坤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