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第11章 大客户

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跑盘 3091 2025-04-22 16:49

  离开万安塑料厂后,两人坐着马车赶往廊方市塑料厂。

  廊方市位于京津交界,距离京城中心只有四十公里。

  赵铁柱甩着鞭梢指路,“前头就是廊坊城,百货大楼顶上那钟表能唱《东方红》。”

  与后世相比,城区的面积小很多,只有新华路、北门外大街和老火车站附近修的是柏油路,也是城区最繁华的区域,其他的道路大多是土路,一到雨天就泥泞不堪。

  廊方市塑料厂在城区南面,马车要穿过城区才能到。

  马车拐进新华路,路边有不少小摊小贩,喇叭裤青年扛着双卡录音机招摇过市,邓丽君的歌声混着摊贩叫卖声,“新宰的猪肉嘞,两块钱一斤!”

  “败火冰棒儿,小豆的两分、奶油的三分。”

  “卖菜喽,自己家种的鲜黄瓜,八分钱一斤。红彤彤的西红柿……”

  “走过路过的瞧一瞧新编的柳条筐,结实耐造……”

  “好吃劲道的凉皮……”

  李哲脑中浮现四个字,烟火气息,他很喜欢这种氛围。

  李哲坐在马车上,走了一路看了一路,临近晌午,他还真有些饿了。

  路过一家挂着香河肉饼幌子的门脸,门口放着一口大铁锅,刚出锅的肉饼香味扑鼻,勾起他肚里的馋虫。

  “柱子,眼看就晌午了,垫补两口再去塑料厂吧。”

  “吁……”赵铁柱拉住缰绳,“哥,你想吃啥?这城里俺熟。”

  “这家香河肉饼咋样?”

  “还真没吃过,别瞅店不大,齁贵。”赵铁柱用右手大拇指和小拇指一比划,“一张肉饼六毛钱。”

  这年头肉、白面和油都是稀罕物件,怎么可能便宜?

  “走,馋这一口了,尝尝去。”李哲跳下马车,对着案板上和面的男子问,“老板,你这肉饼都有啥馅?咋卖的?”

  “猪肉大葱馅的,六毛一张,饼大馅足。”老板指着案板上的瓷盆,“你瞧瞧,这盆里都是肉。”

  “来两张。”

  “好嘞,里边坐吧,锅里有小米粥,自己盛。”

  李哲盛了两碗小米粥,吸溜了一口,清汤寡水的,没几粒米。

  没多久,老板端着两盘肉饼过来,“刚出锅的,趁热吃。”

  一盘肉饼有六块,李哲夹起一块放进嘴里,饼皮很薄,肉馅厚实带汤汁,肉香混合着面香,十分满足。

  赵铁柱两口吃完了一角饼,烫的龇牙咧嘴,含糊道,“真香。”

  李哲连吃三块,也是意犹未尽,对着老板说道,“老板,再来两张。”

  老板笑笑,站起身,走到案板旁忙活去了。

  两人吃了四张肉饼,四碗小米粥,在店里歇了会,心满意足的驾车离开。

  天气正热,两人也没急着赶路,找了个背阴的地方停车,眯了一会。

  下午两点,赵铁柱驾着马车赶往廊方市塑料厂,塑料厂面积很大,隔着老远就能看到三四层高的厂房,还有一股呛鼻的酸味儿。

  马车没有进塑料厂的正门,而是去了塑料厂北面,街角位置开了一家塑料用品店。

  赵铁柱将车停在店铺门口,撂下马鞭,“哥,这家店就是塑料厂开的,厂里的产品这里都卖。产品种类比万安镇全,价格也贵。”

  李哲走进塑料商店,玻璃柜台后一个矮胖的女售货员正打毛线,头都不抬,“要啥自己挑,一会过来结账。”

  店铺面积有一百多平米,塑料产品不少,除了日用品外,还有一些工业塑料产品。

  李哲在店里转了一圈,东墙边放着四卷塑料薄膜,一黑、一蓝和两款透明薄膜。

  棚膜常见的颜色是淡蓝色和透明薄膜,但这一款蓝色薄膜颜色略重,透光性较差,并不适合。

  剩下的两款透明薄膜,透光性都不错,但其中一款材质较软,耐用性较差,棚膜要经受风吹、雨打、日晒等自然环境的考验,这方面也是要考虑到的。

  看了半晌,李哲选了一款表面光滑、无裂痕、无气泡、厚度适中的透明塑料薄膜,对着胖售货员问,“同志,这款塑料薄膜咋卖?”

  “五块一平。”胖售货员甩出句话,又低头织她的毛衣。

  “能便宜吗?”李哲需要六百平米,费用就是三千块钱,直接花掉一半贷款,让他有些肉痛。

  “不能。”胖售货员回答很干脆,这个年代没有太多服务意识,爱买不买。

  不能讲价,要么是销售员权限不够,要么是客户分量不足。

  李哲换了说辞,“我要十万平米塑料薄膜,你这个价太高,我接受不了。”

  “十万平米!”胖售货员放下毛衣针,抬头望向李哲,这可是几十万块钱!

  大客户。

  胖售货员挤出一抹笑,“我叫陈娟,是咱们销售科的副经理。同志,您怎么称呼?”

  “我叫李哲,我们村预计种植两百亩冬暖蔬菜大棚,我负责棚膜采购。”

  “蔬菜大棚是什么?”陈娟还是头一次听说。

  李哲挥挥手,“说了你也不懂,把你们厂长叫来,我直接跟他谈。”

  “您等会儿。”陈娟撇撇嘴,从店铺后门走了。

  不多时领来个谢顶汉子,中山装口袋别着两支钢笔,陈娟介绍道,“这是俺们销售科的宋科长。这位是李哲同志。”

  宋科长热情的上前握手,“李哲同志您好,哪个单位的?”

  “我是大营村的,我们村正在推广蔬菜大棚种植技术,预计明年种植两百亩蔬菜大棚,我负责采购棚膜。”

  宋科长说道,“蔬菜大棚我听说过,就是利用塑料薄膜保温,延长蔬菜的收获期。”

  “宋科长果然见多识广,我们村也是积极响应农业部的号召,为菜篮子工程增砖添瓦。”李哲赞了一句,问道,“宋科长,咱们都是为人民服务,薄膜价格能便宜吗?”

  “您真要十万平米塑料薄膜?”与以前的计划经济不同,现在市场放开了,塑料厂得自己拉客户,厂子里积压了不少库存,他这个销售科长也发愁。

  “只多不少。”

  宋科长略一迟疑,“这料子掺了岛国进口树脂,五块钱一平米并没有要高价,不过,您是头一次来我们厂,我不为赚钱,就为了交您这个朋友,给您最高优惠,四块五一平米。”

  “宋科长,我给您交个实底,我们那二百亩蔬菜大棚虽是明年开建,但今年也会有几亩试验田。

  每亩试验田都会采用不同厂家的薄膜,您不是第一家,也不是最后一家。

  远的石门、近的京城,我都跑过,贵厂产品质量不错,但价格太高。”李哲伸出四根手指,继续压价,“一平方高于四块钱,我都不考虑。”

  宋科长做了个请的手势,“李哲同志,去我办公室坐坐,前几天,朋友刚送了一包上好的花茶,正好请您尝尝。”

  “茶我就不喝了,您给个痛快话,行,我就买几百平米的薄膜用于试验田;不行,咱也甭耽搁时间。”

  宋科长依旧没有正面回答,“如果我们的薄膜用于试验田成功了,你们村什么时候采购十万平米薄膜?”

  他对自家厂的产品质量很有信心。

  “明年九月份。”

  “时间倒是来得及,不过我们厂得提前采购原料,需要预付一部分订金。”第一次见面,不知根底,宋科长并没有完全相信李哲。

  “如果一切顺利,明年六月份可以交付订金。”

  宋科长心里踏实不少,“就这么说定了。”

  “您痛快,我也痛快。”李哲直接打开绿色背包,从里面拿出一沓子钱,数了两千四百元递过去,“先拿六百平米薄膜建造试验田。”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